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務必更新並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感謝您的配合。

校田裡的生活課2:苗栗中興國小 以客家歌謠形塑孩子們的家鄉記憶,找到回家的那條路

2020-09-25微笑台灣-作者陳亞辰、彭昱融/原文網址

俗話說,養魚先養水。維繫一個物種的延續需要保存足夠的棲地作為支持,對語言來說是如此,對文化更是如此。在苗栗銅鑼鄉中平村,客家村中唯一一間小學—中興國小,以母語創作的歌手、教孩子們唱母語歌謠的主任、回鄉栽培家鄉子弟的校長,還有更多返鄉青年、實踐有機農法的農夫等,他們努力耕耘,正在形塑著孩子們對於家鄉的記憶,也找到回家的那條路。

苗栗銅鑼鄉中平村,一個全村只有三千多人的客家聚落,平時並不算熱鬧,走在路上,人少店家也少,開車繞著村子一圈,不見一家便利商店。村中唯一一間小學—中興國小,位置非屬偏遠山區,但離最熱鬧的頭份市又有半小時車程,走進校園,不大也不小,校舍牆壁上油漆雖不至斑駁,但大部分卻已褪色,全校80名師生在校園裡上課,仍是靜悄悄。 

今天,校園內竟吵到不行,操場上傳來的歌聲,讓人說話都得用吼的。「蟾蜍羅~蟾蜍羅~咯、咯、咯~咯、咯、咯~十八歲~十八歲~嫁阿婆~嫁阿婆~」七十幾位中興國小和附設幼稚園的孩子們站在操場中央,跟著拿著吉他伴奏的客家創作歌手黃瑋傑大聲唱著。瑋傑唱一句,小朋友跟著唱一句,好似客家山歌對唱。

黃瑋傑帶著中興國小學生,一句一句的唱著蟾蜍羅。(攝影:Lydia Chang 張雅筑)

2020年「菜田裡的生活課—神農計畫七年成果展」即將開展,策展人彭昱融特別挑選了瑋傑的〈阿芳仔个家族農業史〉,從大人的角度訴說隨時空變遷背後交織故鄉、血脈、產業、傳承的史詩,而這首〈蟾蜍羅〉則交給孩子發聲。原本只挑5位代表錄音演唱,卻因為每個孩子都太興奮地踴躍舉手說要參加,老師捨不得不讓孩子一起唱歌,最後竟變成連幼稚園都一同參與的全校性活動。

學生一邊唱,手邊不忘老師教的舞蹈動作,上一句學蟾蜍走路,下一句畫出四四方方的大禾埕,練習了整個學期的曲子,早已印在心裡。

中興國小黃瑋傑交流活動大合照。

客語歌謠創作 延續母語生命

寫下這首童謠的瑋傑,小時候住在高雄美濃,阿公在田間農忙時,他就和堂兄弟姊妹們一起四處探險,如果阿婆到溪圳洗衣服,他們也會跟著一起去玩水,收割之後的田地乾硬,叔叔就會帶著小孩子在中間打棒球。即便長大離鄉,他每週都會回去美濃,陪阿婆說說話,他說,光是待著就會感覺很安心、放鬆。 五歲之前只會講客語的他,到台南市唸小學很是痛苦,迥異的語言、環境、文化,讓他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在學校說國語,到市場講台語,客語只有偶爾在家中跟爸媽說起,但漸漸地,他也不太講了。直到有一天,假日回到美濃去,他竟然沒辦法用客語跟阿公阿婆聊天,明明就和他們那麼親近,卻什麼都講不出口。(延伸閱讀:老街不凋零 人情、手感與溫度,走走市集開創美濃心時代) 內心所受到的強烈衝擊,驅使他發奮重拾客語,自此之後,他隨身帶著一本筆記本,只要遇到聽不懂的語詞便記下來,反覆練習,直至今日。長大之後,受到新客家音樂的刺激,發掘音樂作為文化載體的潛力,遂將母語和音樂做結合,嘗試了各樣曲風,搭配客家歌詞,「這樣,客家話就不會消失」。

中興國小學生與黃瑋傑。(攝影:Lydia Chang 張雅筑)

〈蟾蜍羅〉歌曲前半部擷取自美濃客家傳統打油詩,「蟾蜍羅,咯、咯、咯,十八歲嫁阿婆。沒眠床,睡浴堂,沒被蓋,蓋鹹菜,沒枕頭,疊石頭。」在瑋傑幼時的記憶裡,下雨天總見幾隻蟾蜍偷著門縫躲進潮濕的浴室。對於蟾蜍來說,沒有熟悉的「棉被」「枕頭」好過夜,只好「入境隨俗」睡在壓實客家鹹菜的大石頭上,身體蓋上鹹菜,模樣甚是可憐。 歌曲後半部,小瑋傑安慰蟾蜍說,「蟾蜍羅,毋好哭,我的凳子恁大張。蟾蜍羅,莫愁喔,田埂長又長,我們共下平平坐。蟾蜍羅,共下來,我的眠床四四方方。蟾蜍羅,共快來,禾埕尾到頭,一哪耶恁涼爽。」這無盡的田埂就是我們可以共坐的長凳,三合院前曬榖的稻埕就是我們可以躺臥的床,請別難過,快下來和我一起享受這舒服的家。

教唱母語歌謠 傳承文化使命

教唱這首歌謠的是中興國小的鄭英俊主任。大學時期曾是餐廳駐唱歌手,原本都快和唱片公司簽約出道了,因為家中長輩的一句話,回到家鄉任教。由於隸屬於客委會旗下的客語生活學校,中興國小積極地將客語融入各種教學和活動,自從主任到任之後,他也開始教孩子們唱客家歌謠。

中興國小主任鄭英俊是隱身於校園中的無名歌手。(圖片提供:貓理小學團)

主任特別喜愛客家語言中聲韻特質和韻律結構,抑揚頓挫搭配氣音、唇音,唸上一首詩,好似唱著一首歌,容易琅琅上口。教唱旋律容易,但讓孩子了解歌詞中的深度意涵卻無法強求。但主任說,只要他們有親口唸過、腦中背誦過,待長大成人、擁有各樣人生歷練之後,心中或許就會浮現這些曾吟唱的客家歌謠,心領神會歌詞涵義,唱來更有意思。 去年中興國小80週年校慶晚會上,主任選了客家歌手黃連煜的《山歌一條路》作為全校大合唱壓軸,「請問樹下的阿婆~文福鎮要怎麼去~外面很熱先來樹下坐聊一下~聽一首山歌再走~」主任將歌詞中的文福鎮改為「中平村」,傳遞家鄉的聲聲呼喚,期待校友們不只現在回來,以後還要回來,「只要有人回來,鄉裡就有機會。」

孩子們在操場上,歡快的唱歌、跳舞。

「山歌啊一條路~家鄉啊一條路~」唱給校友們聽的歌曲,同樣也是唱給孩子聽。練習時,他和孩子們解釋,村子裡的一花一木,校園裡一桌一椅,都是前人費盡心力貢獻的成果,得以讓現今的他們享受到這些環境所帶來的美好。他們長大有能力之後,也記得一定要回來把自己從小成長的環境維護好,照顧你們的子子孫孫。孩子們沒有說話,只有點點頭,主任從一雙雙肯定的眼神中知道,他們懂了。

屬於家鄉的故事 我們正在親手創造

中興國小李國海校長也是苗栗銅纙鄉人,一直到大學才離開家鄉,北上就讀省立臺北師專。畢業後沒有留在資源多、機會多的台北,反而選擇回到家鄉服務。校長說,家裡長輩社會地位不高,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大學領公費補助唸書,畢業後有賺錢能力,自然要回家好好照顧父母。

他看著自己任教的學校裡,高達四成的學生家庭背景都相對弱勢,隔代教養、單親、外配等不同狀況。同樣身為弱勢家庭出身的孩子和一位教育者,校長希望多盡一份心力,帶領孩子建立自信,加上多元的文化刺激,讓他們能有更多不同發展的機會。

中興國小學生比劃著依蟾蜍羅編的舞蹈動作。(攝影:陳鵬文)

俗話說,養魚先養水。維繫一個物種的延續需要保存足夠的棲地作為支持,對語言來說是如此,對文化更是如此。以母語創作的歌手,教孩子們唱母語歌謠的主任,回鄉栽培家鄉子弟的校長,還有更多主導地方創生的返鄉青年、實踐有機農法的農夫等,他們所有的努力耕耘,其實正在形塑著孩子們對於家鄉的記憶。

或許未來有一天,他們需要回答「什麼是家鄉?」「你是哪裡人?」「我到底是誰?」的時候,還能夠唱起客家歌謠,吃到家鄉產的芋頭、稻米,看見片片鮮綠農地,循著這些軌跡,找到問題的答案,也找到回家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