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屏東潮州成長的「庄腳囝仔」。年輕時,在美商公司做事,因為工作的需要,跑遍全世界。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每晚睡覺時,首先浮出眼前的經常是綠油油的稻田,和一張張台灣庄腳人質樸、樂天、認命的臉孔。中年以後,開始有了很難跟都會成長的家人說明白的鄉愁。
一九七七年,我辭去美國的工作回台灣,住在台北四十年,心裡卻總惦念著小時候在屏東鄉下成長的快樂時光,點點滴滴儲存在記憶的深處。所以,每次休假,最喜歡往台灣各地的小鄉小鎮跑,看到每個鄉鎮都有令人驕傲的獨特風景和故事,善良可愛的居民們在各地用自己的力量,堅持努力地改善他們自己的生活。
可是,經濟快速發展,台灣的城鄉差距逐日拉大,幾乎每個鄉鎮都面臨人口外移、地方建設停滯的問題,這跟日本過去許多鄉村面臨的問題一樣。這幾年日本政府和民間密切合作,用創新的方法,從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發展出地方獨特的慶典,從而擴展到觀光和文創產業,也帶動了年青人返鄉創業的風潮, 他們稱之為「地方創生」。新瀉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季」, 就是一個好例子。
然而,在台灣卻還看不到令人鼓舞的「地方創生」,同時許多可愛的小鄉小鎮卻逐日破敗。我每次回屏東去看在潮州法興寺出家的母親時,經常和她談起對台灣鄉下前景的憂心,也談到想為台灣的鄉鎮做些事,母親總鼓勵我說:可以去做啊!
有多大的願,就會有多大的助力。二〇〇八年,九十三歲的母親在午睡中往生,讓我驚悟到時間無情,也體認到對台灣庄腳的掛念和關心,不能再空談。所以,二〇〇九年的春分邀請了蔣勳、殷允芃和徐璐等好友,成立了「台灣好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