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務必更新並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感謝您的配合。

農業的樣貌是什麼?神農計劃「小小農夫」報到,造訪有機農場鮮體驗

2018-12-26農傳媒-文/楊傑安 攝影/楊傑安/原文網址

 


 

滿手的泥土石頭、汗濕的小臉蛋被太陽曬得紅嘟嘟的,在安排規劃之下,屏東縣南州國小的學生特別前往「神農計劃」安排的有機農場報到,進行校外農場教學。神農計劃由「台灣好文化基金會」於2015年發起,從苗栗縣出發,再擴散至屏東縣潮東國小、潮南國小、四林國小與南州國小4所小學。概念主軸為凝聚土地、孩子與農業未來,透過校田實作、校外農場教學體驗等方式,引領學生珍惜食物、友善土地、以及重新想像農業是什麼。
 
有機、慣行比一比,田中親採玉米初體驗

來到高雄市田寮區「辰農有機農場」,農場主人林慶揮正在教南州國小學生認識有機與慣行農法的差異,他拿出2株比自己還高的玉米,讓學生猜哪株是有機農法栽種的玉米?

學生們紛紛舉手搶答,小小指頭指向比較瘦小的那株玉米。林慶揮說明,他種的有機玉米因為是種在田寮的惡地土壤,水分流失快,加上不噴農藥,雜草跟玉米搶養分,所以植株通常會比慣行瘦小。雖然植株較小,但是林慶揮告訴小朋友,自己採用科學種植法,透過田間管理加上有技巧的施肥,種出來的玉米仍飽滿多汁,不輸慣行農法的玉米。

在辰農有機農場,南州國小學生認真觸摸並小心翼翼地摘下玉米筍。

之後到農場的玉米田,學生早已迫不及待踏入田間,一雙雙晶亮的小眼睛專注搜尋最大、最飽滿的玉米,再依照林慶揮指示,一手抓著玉米梗,一手握住玉米,垂直「喀啵!」一聲,一根重量紮實的玉米掉入手中。

摘下玉米後,有學生興奮地高舉手中戰利品,和隔壁同學比較誰的玉米較大。有學生禁不住好奇,直接剝開皮咬一口,「好甜喔!」、「有西瓜的味道!」、「我覺得是蓮霧的味道!」大家爭先恐後分享心得,為初次吃到生玉米的多汁鮮甜,感到驚奇。家裡有種玉米的學生葉怡君說:「我們家都生吃玉米,煮熟的沒味道啦!」

還沒踏出玉米田,許多學生手上的玉米早就被啃食精光,學生臉上表情都意猶未盡。儘管農場所在地田寮微風輕吹、塵土飛揚,絲毫不減孩子們興致,每個小臉龐滿是快樂笑意。

識鳳梨+種鳳梨,農場化身自然教室

再前往屏東縣高樹鄉「鴻旗有機休閒農場」,農場主人許哲榮正指導南州國小學生如何種鳳梨。學生們用力挖開石頭土壤,小心翼翼地將鳳梨側芽插入土內。有學生力氣小,搬不開大石頭,隔壁好朋友馬上出手幫忙。

除了學生手上拿的是用來傳宗接代的鳳梨側芽,許哲榮還跟學生介紹其他3種鳳梨芽:冠芽、裔芽、塊根芽,學生張大眼睛認真聆聽,農場彷彿直接變身成自然課教室。

鴻旗有機農場主人許哲榮引導南州國小學生剪下紅龍果實。

大家知道鳳梨頭在哪裡嗎?許哲榮拿起鳳梨模型問學生。他解釋綠色刺刺的葉子不是頭,而是尾巴,鳳梨果實是從下往上生長,下方頭部會先成熟,由綠轉黃,吃起來也會比較甜。體驗種鳳梨之餘,農場還安排學生撿拾剛剪下的鳳梨側芽以及乾淨水源地種植的水生芙蓉,讓學生帶回家試種。學生們小心翼翼地用袋子裝好,滿心期待帶回家種看看。

南州國小教導主任蘇恆毅說,屏東學校的孩子對農田並不陌生,很多家裡務農,不過大多很少有直接下田幫忙的機會。透過校外農場教學體驗,孩子們會更懂得務農的辛苦,回家會開始主動幫忙,也會將有機種植觀念帶給父母。

產地到餐桌零距離,教導學生把關飲食安全

除了田間實作體驗,2個農場亦準備簡單的農作物DIY課程給學生。例如像林慶揮教學生認識農產品標誌「4章1Q」,引導他們在自己的玉米包裝袋貼上「CAS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貼紙,讓學生對農產品不只停留在好吃的印象,更學習如何分辨農產品的安全,為自己吃下肚的食物把關。

至於校外農場教學的午餐,則是農場有機作物做成的料理,鴻旗有機農場讓學生種鳳梨後馬上喝鳳梨冰茶,辰農有機農場則是採完玉米後馬上品嘗香氣濃郁的玉米粥,落實從土地到餐桌零距離的觀念。

這些調味簡單的料理,平常對學生可能較沒有吸引力,但是因為在農場現摘現煮現吃,「吃的時候,孩子們會顯露出很享受的樣子,吃的都會比平常的量還多!」神農計劃主持人賴姿妙表示,因為學生親自參與體驗過,味道就是跟外面的食物不一樣,餐桌美食是自己辛苦耕耘的成果,這是食農教育想要傳達給每個孩子的。

賴姿妙還觀察到,有的學生原本認為「鳳梨田會刺人」而畏懼靠近鳳梨田,經過許哲榮的專業引導,勇敢地在鳳梨田走了20多公尺;有學生原本會調皮地玩弄昆蟲,經過神農計劃1年多課程活動洗禮,逐漸改變對待昆蟲的方式,慢慢學會觀察、愛護且懂得尊重生命。

在辰農有機農場,南州國小學生開心秀出自己摘的玉米,如此一來也透過整個神農計劃,帶出了食農教育的核心理念。

神農計劃翻轉偏鄉教育

事實上,神農計劃除了食農教育,背後更強調整合有機飲食、土地教育以及家鄉認同,讓學生從有機飲食出發,透過校田實作和每學年1次的校外農場教學,進而接觸土地,希望帶給學生不只是體驗,更是生活,讓學生體會故鄉的美好、看見家鄉的價值。

要達到這些目標,串聯鄰近單位資源尤為重要。台灣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指出,擔綱專業技術的在地農家、擅長行銷的返鄉從農青年、年輕創新的教育團隊、接觸多元農業面向的有機農場與農會、以及社區組織裡的幹部與學生家長等,點點串聯成綿密的網,成為攪動社區、啟動地方創新活力的力量,這些都是城市較難取得、只有偏鄉小學才有的珍貴資源。

今日「神農計劃」邁入第4個年頭,苗栗與屏東共有15所偏鄉小學參與。李應平表示,神農計劃的小學不急著擴增,反而更重視將過去經驗模組化成為課程,期待從108學年度開始,編入各神農計劃小學的學校課綱。她認為唯有陪伴學校至整個活動能自發性運作,才能永續經營,把神農計劃理念生生不息地留在校園裡。